【儀器網(wǎng) 時事聚焦】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平安夜了,雖然作為一個節(jié)日來說,平安夜對于中國人并沒有特別深刻的意義,但隨著大眾對于“洋節(jié)”的接受程度不斷上升,我們不但開始試著度過這個“外來的”的節(jié)日,還賦予了其獨特的祝福方式——吃蘋果。
吃蘋果本身是因為“平”和“蘋”同音,于是便有了通過在平安夜吃蘋果的方式,來祝愿家人朋友平安的說法。而換個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中國的語言文化與海外的風俗文化相交融后形成的一種全新文化。事實上,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愈發(fā)密切,文化的交融不斷的在進行著,而在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科學技術。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技術交融后產生的產品,許多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真被我們使用著。比如你手上的手機,它上面可能運用了韓國的屏幕、美國的芯片、日本的
傳感器、中國的電路板等等技術。那么為什么如今國內外技術間的交流和融合如此密切呢?這可能要從兩方面來解釋。
一、尺有所長 取長補短
受到歷史、文化、教育、發(fā)展側重等多方面的影響,每個國家在各自領域投入的資源比重是不一樣的,在這個背景下,每個國家發(fā)展出來的技術也會不同。而也正因如此,每個國家擅長的技術領域也不同,有些甚至存在壟斷的情況。而技術本身是一個個不同領域的個體交融成的整體,不同的技術之間存在交叉點,當一項或者一類技術面臨瓶頸的時候,往往需要鄰近領域的技術加入,幫忙突破瓶頸。
在這個大前提下,就出現(xiàn)了一種很難避免的想象——在某個技術層面,采取國外的技術能夠更快的幫助原本的技術完成突破。當然在這背后還有更復雜設計技術壟斷、反壟斷,我們暫且不提。至少,就發(fā)展來說,是需要不同技術共同提升來完成的。
而在如今的科研大環(huán)境下,通過技術交流,交換各自領域內先進的那部分技術,是可以實現(xiàn)互利互惠共同進步的目的的,并且,“借”來的技術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也能為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幫助,使用者甚至能以此發(fā)展更好的技術。這便是技術交流過程中取長補短的過程。
二、開發(fā)成本與生產成本
技術交流很大的一部分因素來自于成本二字。由于發(fā)展的時間與方向不同,不同國家在科研及相關生產線上的成熟度是不一樣的。量產的產品在成本上的規(guī)劃是不容忽視的,許多時候,借助其他國家更加成熟的技術、生產線來完成部分的研發(fā)生產工作,對于成本的節(jié)約及效率的提升有著更加長遠的幫助,自然便會借助他人的力量了。
不過總的來說,技術的交融還是建立在一個基本條件下的——等價代換?;蛘哒f,如果自身技術實力不夠強,自身技術沒有持續(xù)發(fā)展,弱項的技術始終不去尋求突破,那么技術的交融很有可能變成單方面的索取,后,缺乏技術的那一方便會失去主動權,后脫離技術交融的團隊。因此,即便是技術交流密切的今天,發(fā)展自身技術同樣不能忽視。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wǎng)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